只有不断的认识自己才能成为合格优秀的家长

枫树林  2014-12-04 15:01:11  阅读 388 次 评论 0 条
摘要:

   先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小故事。
  去年年底,在我上英语课的课堂上,初三第一节公开课,孩子们很活跃。一个小女孩被我请上台做句型接力游戏,在黑板上写一个感叹句,结果没做上来,满脸窘迫地回到了座位。她爸爸坐在她身后,冷冷地说了一句:“怎么那么笨!”那之后的半个小时,小女孩一直没有任何表现,在几十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小孩子中显得格外落寞。
  今年十月份,山东省高考特长生政策收紧了。某报记者采访一位家长,他说:“我女儿学了快十年舞蹈了,从原先不喜欢到现在特别喜欢,可是高

   先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小故事。
  去年年底,在我上英语课的课堂上,初三第一节公开课,孩子们很活跃。一个小女孩被我请上台做句型接力游戏,在黑板上写一个感叹句,结果没做上来,满脸窘迫地回到了座位。她爸爸坐在她身后,冷冷地说了一句:“怎么那么笨!”那之后的半个小时,小女孩一直没有任何表现,在几十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小孩子中显得格外落寞。
  今年十月份,山东省高考特长生政策收紧了。某报记者采访一位家长,他说:“我女儿学了快十年舞蹈了,从原先不喜欢到现在特别喜欢,可是高考特长用不上了,我在考虑要不要停了孩子的舞蹈课。”
  还是十月份,也是因为济南市入学政策收紧,孩子必须就近入学,不少家长因为对片区学校不满意而转向择校班、超常班【济南到目前为止,有四个学校在招生】。一个朋友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:在某校超常班等待面试的时候,一位妈妈指着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孩子说:“你看,这些人将来都是你的敌人!”
  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自己的面子,还是为了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?我们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是为了拿加分,还是为了孩子的身心愉悦?我们又给了孩子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?……所以,我想问大家: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我们反省过自己吗?
  孩子没学会,咱们得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我可以怎么引导她解决问题,而不是批评一下甚至是当众羞辱就完了。孩子的兴趣已经激发出来了,就应该因势利导,而不是如此功利。竞争激烈,是需要竞争意识,但绝不是用敌意面对未来新的朋友。
  从教14年,我面对过众多的家庭,遇到过许多的问题。到现在,我有一个基本判断:家庭塑造人,学校影响人,苦难成就人。所有人都知道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”,而实际上应该说“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”。父母的基因,父母的言传身教,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,而他们与父母的相似度是极高的。我见过开家长会时总是爱趴在桌上的妈妈,她女儿平时就爱这样;我见过一说话就显得紧张的父亲,他孩子也是这样;我见过第一次见面就跟我称兄道弟的父亲,而他儿子跟人打交道总像是“自来熟”……所以,我觉得家长教育子女的第一个任务不是思考如何去教育孩子,而是面对自己:认识自己,发展自己。
  先哲老子曾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无独有偶,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也镌刻着“认识你自己”。我们只有先理性地面对自己,才能更理性地去面对孩子,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才能了解到孩子可能的优势和不足。因此,让我们自己成长,让自己成为更出色的人,才能做育出更出色的孩子。
  2012年我带高三,班上一个女同学成绩很优异,每次家长会都是爸爸来,我很奇怪(因为参加家长会的绝大多数是妈妈),就问她妈妈怎么不来,结果她告诉我妈妈到国外念博士去了。我大吃一惊,上高三妈妈不照顾孩子?没想到她说:“其实我挺骄傲的,妈妈四十多了还在坚持学习,挺不容易的!况且我这么大了,会照顾自己。”现在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,我是反对的。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,自己的奋斗,自己的发展,自己与困难挫折的对抗,都是对孩子很好的教育,绝不能因为有了孩子而牺牲掉自己的人生。成为更好的自己,孩子会为你骄傲的。
  认识自己的建议是,用思考保持理性。
  我一个学生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:“我看着他跟我或者跟妈妈大喊大叫,他开始变得情绪化,觉得自己掌握全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。他说‘事情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’,‘你就是虚荣就是虚荣’,‘是你的问题都是你的问题’,他把理由以极高的分贝说了一遍又一遍,逻辑被情绪冲散支离破碎。他已经不去想事情的前因和后果,他用自以为是取代数据和现实,我看见他仿佛被自己淹没了。”显然,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状态。显然,理性才是解决多数家庭问题的途径。这个孩子在文章结尾写到:“在我的生活里,父亲大多数时间是不在场的。我是他臆想中的那个女儿,他通过那些少的可怜的了解来评判我。他已不再是那个看似冷漠却与我心意相通的父亲。此刻我满眼都是泪水,我不会再与他争辩什么了。”这不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吧。
  那么,具体该怎么做呢?我想我们做家长的,可以尝试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。
  比如,想一想童年时期与成人之后、绩效与过程,哪个更让我印象深刻?哪个更让我觉得有意义?这是价值判断层面的思考。
  比如,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哪些优点,哪些缺点,该怎么去引导、培养?这是以孩子为镜子的内省式思考。
  比如,我与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目的是什么?我去开家长会,希望了解的信息有哪些?这是行动目标层面的思考。
  再比如,我能关注到孩子的细节变化和情绪变化吗?除了当面对话,我还用过哪些方式和孩子交流、沟通?这是方式方法层面的思考。
  一个家长,从自身宏观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,到微观的具体实际操作都能有所思考,在思考中实践教育,才是一位理性的家长。
  发展自己的建议是,用陪伴孩子保持对生活的热情。
  在现实中摸爬滚打,人很容易丧失生活热情。刘震云的小说《一地鸡毛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红极一时。小说的最后一句是:“小林又想,如果收拾完大白菜,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,让他喝瓶啤酒,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。”一位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,曾经的天之骄子,在琢磨怎么偷点水,在因为一块豆腐跟老婆吵架,在各种纷繁的人事中逐渐消磨、消沉,是很让我觉得悲哀的。从18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结尾,我就提醒自己,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,甚至是激情。我们希望孩子出人头地,望子成龙,盼女成凤,结果自己呢?晚上就是看看电视,玩玩手机,然后逼迫孩子念书学习,要求孩子不能用手机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不能打电话,您觉得孩子能没有情绪吗?所以,不如转个方向,我们自己也学习。读书看报,用沉静的自己去陪伴孩子,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。
  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:英国一对父母为防止两个女儿变成“沙发土豆”,对她们下达一年的电视禁令。不过,作为补偿,在这一年中,他们带着孩子一块玩了100项户外活动,包括滑雪、漂流、攀岩、爬法国埃菲尔铁塔、户外庆生、岩洞探险、24小时不用电等。现在,孩子基本不想看电视了。家长们,你做的到吗?虽然以我们的条件,几乎不可能去攀岩、探险,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开发属于自己家庭的特色活动呢?比如学习摄影,跟孩子一起去拍古建筑,拍春天的花秋天的月。比如学习折纸、剪纸,和孩子搞个创意剪纸比赛。比如带孩子一起做饭,教他烹饪。比如让他设计自己房间的陈设,给他一面墙,让他涂鸦……办法总比困难多。这样做,既陪伴了孩子,又找回了自己生活的激情,何乐而不为呢?
  教育别人,是以自己为起点的。所以,家庭教育还是应该回到起点,从认识自己、发展自己开始,这远比购买昂贵的学区房重要得多。


     本文作者陈年年,北京四中高级教师、北京四中人文教育工作室成员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blog.sxzcn.com/349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枫树林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评论已关闭!